内容摘要:
美关税大棒砸向东南亚光伏产品
美国“实体清单”新增136个中国实体,多与半导体制造设备相关
俄小麦出口配额将减少六成,优先考虑保障国内供应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
韩国央行下调基准利率
印度第二财季GDP增速远低各方预期
美国通胀压力明年或显著回升
德国经济的未来令人担忧
日本经济刺激计划加剧高负债担忧
经合组织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长3.2%
阿根廷寻求数十年来首次向中国出口小麦
美关税大棒砸向东南亚光伏产品
据彭博社报道,美国商务部审查的初步结果显示,来自东南亚的太阳能进口产品以低于其生产成本的价格在美国销售,这是不公平的。为抵制这种行为,这项审查结果设置了最高可达271%的关税。公布的初步决定标志着美国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的又一次胜利。它们认为这些廉价进口产品损害了自身业务,破坏了美国政府为培育国内供应链而进行的投资。
此次审查涉及从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进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以及用这些电池制造的组件。这些国家是今天美国此类设备的主要进口国。在宣布这一消息近两个月前,美国商务部发布了另一项相关调查的初步结果,称从东南亚进口的太阳能产品不公平地受益于政府援助。
这两项调查引起一些外国制造商和美国国内可再生能源开发商的反对。它们认为关税给在美国运营的现有大型太阳能板制造商带来不公平的优势,同时提高了太阳能发电项目的成本。
小世有感:为防止低价太阳能产品冲击美国本土供应链,美国政府对东南亚太阳能产品征收高额关税。这一措施不仅提升了美国太阳能发电项目的成本,也引发了国际市场对于美国政府滥用关税政策的担忧。
资讯来源:参考消息网
美国“实体清单”新增136个中国实体,多与半导体制造设备相关
据美国联邦公报,当地时间12月2日,拜登政府发布了最新的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措施,将136家中国实体列入所谓“实体清单”。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发布的文件显示,这些中国实体涵盖北方华创、拓荆科技、凯世通、盛美半导体、中科飞测、华海清科、芯源微等半导体制造设备相关公司,南大光大、新昇半导体等半导体材料公司,华大九天等EDA公司,紫光国微和闻泰科技等芯片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建广资本和智路资本等单位和投资机构。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当日表示,美方此举是典型的经济胁迫行为和非市场做法,中方对此坚决反对。半导体产业高度全球化,美方滥用管制措施严重阻碍各国正常经贸往来,严重破坏市场规则和国际经贸秩序,严重威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小世有感:美国政府将大量中国半导体企业列入实体清单,旨在进一步加深针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制裁和科技封锁。同时美国半导体企业也失去了中国市场,贸易冲突的加剧对中美双方产业链都造成负面影响。
资讯来源:界面新闻
俄小麦出口配额将减少六成,优先考虑保障国内供应
俄罗斯将限制小麦等粮食出口。自2025年2月至6月末的出口配额将降至1100万吨,同比减少六成。由于天气条件不佳导致歉收,预计粮食产量将减少,俄罗斯优先考虑保障国内供应。粮食大国俄罗斯对外出口量将大幅减少,可能导致国际小麦价格上涨。
俄罗斯经济发展部11月29日宣布,大麦、黑麦和玉米出口配额为零。俄罗斯农业部宣布,从12月4日起,将小麦出口关税提高18%以上。
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的小麦出口国,2022年至2023年小麦出口量约达4900万吨。埃及等中东和非洲国家依赖俄罗斯产品,粮食限制出口措施或将对这些国家造成较大冲击。
小世有感:出于保障国内供应和控制通胀的需要,俄罗斯将限制粮食出口。此举或将推动国际主粮价格上涨,给全球粮食市场增添不稳定因素。
资讯来源:参考消息网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12月2日实现全线贯通,年输气能力提至380亿立方米,达到最高水平。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是中国四大油气战略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线按照北段、中段、南段分段建设。南段工程起自河北永清,止于上海,全长1509公里,其中新建安平至泰兴段和南通至甪直段管道共1243公里,安平至泰兴段管道已于2022年投产运行。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是中国首条采用1422毫米超大口径、X80高钢级、12兆帕高压力等级钢管的管线。管道设计输量380亿立方米/年,是目前世界上单管输量最大的长输天然气管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后,可满足1.3亿户城市家庭一年的用气需求,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4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82万吨。
目前,俄罗斯还在推动两条中俄过境第三国的天然气管道方案:一条是过境蒙古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另一条是途经哈萨克斯坦的中俄天然气管道项目。
小世有感: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实现全线贯通,增加了俄罗斯对中国的天然气输送效率。这不仅推动了中国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也扩大了中俄能源贸易的规模。
资讯来源:国际商报
韩国央行下调基准利率
韩国央行下调基准利率。韩国银行11月28日召开金融货币委员会会议,决定下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3%。此次为连续两个月降息,此前韩国在10月时曾下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3.25%。而降息将带来一些副作用,如韩元对美元汇率波动加大,韩美息差将从原先的1.5个百分点拉大至1.75个百分点。有分析认为,目前韩国经济面临着诸多利空因素,如韩元持续贬值、韩美基准利率差距拉大、居民债务高位运行、楼市不稳等,韩国央行连续降息也是因为经济发展前景黯淡。韩国央行已将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下调至2.2%和1.9%。
小世有感:韩国央行的持续降息旨在提振经济,但债台高筑、楼市不稳以及韩元贬值等因素仍制约其经济增长,韩国经济未来的复苏路径仍然较为迷茫。
资讯来源:国际商报
印度第二财季GDP增速远低各方预期
印度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在7-9月的第二财季,印度GDP增长速度下跌至5.4%,远低于各方预期,是近两年来季度数据的最低水平。
《印度快报》分析认为,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是印度工业部门发展受阻,增长率从上季度的8.3%降至3.6%。通胀高企导致民众消费意愿下降,影响了工业部门发展。而工业放缓又导致城市就业市场疲软,进一步影响了居民的消费能力。数据还显示,印度投资、出口方面的表现也不及预期。当前印度经济增长放缓受全球经济影响,出口疲软和输入型通胀并存,对印度外向型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这一数据公布后,印度金融市场出现波动,对印度央行的降息预期提升。但印度央行认为当前印度通胀数据过高,需要通过维持高利率水平控制通胀。
小世有感:印度的高经济增速带来了高通胀,物价上涨造成民众消费意愿下滑,进而导致整体经济增长放缓。面对当前的经济困境,印度央行需在控制通胀和刺激经济间做出取舍。
资讯来源:央视新闻
美国通胀压力明年或显著回升
美国商务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10月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环比增加0.2%,与市场预期和9月环比涨幅一致;该指数同比上涨2.3%,与市场预期一致,高于9月的2.1%。扣除食品和能源,10月核心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环比上涨0.3%,和9月环比涨幅一致;该核心指数同比上涨2.8%,符合市场预期,但高于9月的2.7%。
市场人士认为,考虑到当选总统特朗普透露的一系列政策主张可能加剧通胀,美国通胀水平很难像美联储预计的那样顺利回落到2%水平,反而有可能在明年出现显著回升。此前美国待任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自他上任首日起,美国就将对来自墨西哥和加拿大的所有产品征收25%的关税,直至毒品与非法移民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一表态令美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加征关税的可能性陡然升高。
小世有感:美国通胀数据反弹,叠加特朗普上台后的关税预期,导致美国通胀预期持续增加。通胀压力的回升以及特朗普激进的关税政策主张,为美国经济增添不确定性。
资讯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德国经济的未来令人担忧
德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在第三季度意外增长0.2%,但整体增长乏力,工业产出持续下滑。主要工业企业如博世、大众和采埃孚面临裁员和成本压力,德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减弱。去工业化的直接原因是地缘政治造成德国企业的能源等生产成本上升以及在承担气候转型、零排放要求下的用电成本上升,德企寻求把部分产品外迁,以获得产品的竞争力。
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至今,德国的工业产出量下滑了12%,其中能源产出下降21%,采矿下降19%,汽车下降11%,主要工业门类产量均全方位下滑。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测算,仅能源价格的冲击就削弱了德国经济潜在产出1.25%左右。
此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税上调预期可能会影响德国对美出口,进一步压缩经济增长空间。与此同时,德国在产业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上面临美国和中国的激烈竞争,尤其在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领域,其优势逐渐丧失。
小世有感:最新数据显示德国经济暂时避免了陷入衰退,但在高能源成本、产业外迁、技术滞后和创新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下,德国经济的未来仍不容乐观。
资讯来源:国际商报
日本经济刺激计划加剧高负债担忧
日本政府近期敲定了高达13.9万亿日元的补充预算,为其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筹措资金。日本政府表示,作为补充预算案的关键内容之一,预计将有约3.4万亿日元专门用于缓解通胀影响,而约4.8万亿日元将用于改善自然灾害相关的安全问题等方面。日本政府还计划投入大量资金,采取措施帮助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振兴地区经济,并支持人工智能、半导体和其他新兴产业发展。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政府打算通过发行新债来为大约一半的补充预算(即6.7万亿日元)提供资金,这加剧了人们对日本财政状况的担忧。分析认为,日本的债务规模已经是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约两倍。随着更多新债的发行和利率的上升,未来财政状况可能会进一步恶化。此次补充预算规模略高于去年的补充预算,考虑到近期相对稳健的经济增长态势,外界出现对如此大规模支出必要性的质疑。
小世有感:日本的大规模补充预算计划旨在缓解通胀、刺激经济,通过提高日本消费者的人均收入来促进消费增长。但日本政府的刺激政策扩大了债务规模,引发社会各界对于日本政府财政状况的担忧。
资讯来源:经济参考报
经合组织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长3.2%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4日发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3.2%,2025和2026年增速均稳定在3.3%。
报告说,目前全球通胀水平持续下降,就业压力缓解,贸易开始复苏,全球经济保持韧性。预计2025年至2026年,亚洲新兴经济体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会进一步上升。
报告建议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维护全球贸易体系规则来支持国际贸易,并减少地缘政治风险。
报告预计,到2025年底或2026年初,几乎所有主要经济体的通胀率都将回到目标水平。随着通胀压力进一步下降,相关经济体应继续放松货币政策,但要谨慎判断降息时机和幅度。
小世有感:经济复苏带动了国际贸易回暖,中国在全球市场的贸易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国际合作仍是确保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在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引领下,国际贸易形势未来可期。
资讯来源:人民日报
阿根廷寻求数十年来首次向中国出口小麦
彭博社近日称,阿根廷正积极寻求数十年来首次向中国出口小麦。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中国是全球第三大小麦进口国,2023年小麦进口量总计为1210万吨,同比增加21.5%。主要进口国分别是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
报道称,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的关税威胁让阿根廷希望获得更多出口机会。有分析认为,因美国小麦价格偏高,今年以来中国买家取消美国小麦订单数创历史新高。如果特朗普扬言要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从而引发全面贸易冲突,中国或取消更多美国小麦订单,那么阿根廷作为中国小麦进口替代市场的潜力将会增加。
阿根廷长期以来对其本国农作物出口征收关税,目前征税额为12%至33%,削弱了该国农产品的全球竞争力。阿根廷总统米莱或将履行削减出口关税的承诺。此外如果米莱需要增加收入来实现预算目标,扩大对中国的出口是难以回避的选择。
小世有感:中国是重要的小麦进口市场,具备巨大的小麦消费潜力。中美之间的贸易冲突使阿根廷获得向中国出口小麦的市场机会,中国和阿根廷之间的贸易合作迎来新期待。
资讯来源:环球时报